游人小说网 > 明末:辽东雄狮 > 第三百四十六回 继续攻心

第三百四十六回 继续攻心


一句话,不只是王永等人吓了一跳,把对面也吓懵了。

        我们怎么就不是大帅的部下!

        最后,还是那个带头的反应过来,赶紧让弟兄们起身,向杨承应行抱拳礼。

        杨承应这才笑道:“算你们知道我的规矩。”

        不许下跪这条,他对老百姓说了几次都没用,只能先从当兵的来。

        “俺见到大帅太高兴,一时忘了。”对面带头的憨憨的笑了。

        “请问,你贵姓?”杨承应问。

        “有劳大帅下问,俺叫赵长青,是预备营第七队的队长。”

        赵长青上前答道。

        杨承应点点头,向他招手示意,让他过来。

        亲卫们撤出防卫,收剑回鞘。

        赵长青赶忙走上前,又行了一个抱拳礼。

        杨承应问道:“你们刚才在干什么?”

        “回大帅,正在练习逃跑。”赵长青答道。

        “很好。”杨承应满意的点了点头。

        王永和厨子们都蒙了,练习逃跑居然被夸赞!不是应该鼓励死战不退,以死报国?

        他们哪里知道,逃跑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儿。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及时保证有生力量,才是反攻的关键。

        更重要的,预备营本身就不是职业士兵。只有他们及时撤离战场,带领乡亲们逃到深山躲藏,或者是重新集结,组织力量进行反扑,才有取胜的希望。

        所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如此。

        “走,带我去你们的七队看看。”杨承应吩咐道。

        “大帅请随俺来。”赵长青受宠若惊。

        不只是赵长青,预备营的民兵也跟着兴奋起来。

        自预备营创建以来,大帅第一次驾临,还是他们所在的第七队,当然兴奋。

        他们领着杨承应来到第七队驻地——金沙铺。

        这里是他们日常训练的地方。

        “大帅,这是武库。”

        赵长青开锁后,推开一间房子的门:“这里平常不打开,只有进行实战操练的时候才会打开。”

        杨承应进屋,随便扫了一眼,发现屋里的兵器少了不少,应该是因为刚才的训练而正在使用。

        他随手拿起一把朴刀,看了眼锋刃,磨得挺锋利,再看一眼握把,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

        “很好。”杨承应把兵器放回原处,“看得出你们兵器保养挺好,再接再厉。”

        “属下等谢大帅夸奖。”

        赵长青又带着杨承应来到读书会,虽然简陋,几本线装书甚是扎眼。

        这几本线装书,都是杨承应编写的最基础的识字教材。

        “属下忙完农活或是训练,就来这里开读书会,和孩童一起读书识字。”

        赵长青笑着介绍道。

        驻地三间小屋,一间开会用的,一间放兵器,一间放书。

        这都是预备营的标配。

        知识像蒲公英一样,随风而起,播撒在广袤的土地上,开出甜美的果实。

        杨承应满意的点了点头,“等我再来,给你们送一套论语和国风,多学一些先贤的微言大义,对你们和你们的后人有好处。”

        “这敢情好,俺们也能做一个文化人了。”

        其实书本是其次,主要还是大帅送的,太重要了。

        从金州城出发,有两条路可以到归服堡。

        一条是旱路,就是沿着正在修的大路,一直往东北方向走。

        另一条是水路,从金州城的新港坐船贴着海岸线走,抵达皮口港。再从皮口港登岸前往归服堡,或者是再坐船到大长山岛的鸳鸯港。

        杨承应去的时候选择走旱路,顺便深入民间,了解大旱过后,百姓的生活状况。

        因此,一路上走走停停。

        在段家屯待了一会儿,杨承应又和亲卫们出发,继续向归服堡前进。

        另一边,朱徽娴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说起来也和杨承应有一定关系。

        去年一场雪灾,今年又是大旱,百姓都认为是触怒了天上的神灵,纷纷请求杨承应重修石鼓寺,举行祭拜神灵的仪式,以此安抚神灵。

        杨承应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知道这完全是因为小冰河期导致的,跟神灵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于是不准。

        但公主不一样,她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收买人心、宣示朝廷存在的好机会。

        于是,她出钱让工匠重建石鼓寺。

        但是怕杨承应回来了捣乱,朱徽娴在提出重建的第二日就带着女道士、小尼姑登大黑山,祭拜神灵。

        石鼓寺,又名唐王殿,位于大黑山南麓,相传是隋末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所修。

        有传言说,寺前有两块圆石,风吹圆石,就像敲鼓,因此得名石鼓寺。

        不过,朱徽娴登山来到石鼓寺门前,却没见到这两块圆石。

        在石鼓寺的遗迹上,朱徽娴祭拜天地,恳求天降甘霖。

        山下百姓听闻此事后,纷纷来到唐王殿遗址,一起跪拜祈求,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一时间,山下跪倒了一片。

        朱徽娴听了小太监的禀报后,很是高兴。

        春桃禀报:“公主,茅元仪在外面等待觐见。”

        “传他进来。”

        朱徽娴说罢,在小太监带来的马扎上坐下。

        在她面前,小太监站成一排,将手中的布扯开,遮住了公主的视线。

        这样,茅元仪也看不到公主的真容,只能听到声音。

        茅元仪和孙元化都是参加过科举,是徐光启的两个学生,应该是忠于大明。

        孙元化此时不在金州城,而是去镇虏城教导炮兵。

        作为军械局主管的茅元仪便是唯一的选择。

        茅元仪在小太监的引路下,迈着四方步来到石鼓寺,在距离公主的五十步距离,下跪请安。

        朱徽娴让他平身,并赐座。

        “听说茅先生是湖州人,因为对辽东时局感到担忧,这才冒险来金州镇,后来在驸马麾下听用至今。”朱徽娴道。

        “是也,臣本来是听说有人利用职权做不法之事而气恼,来金州卫取证。不想遇到了驸马,从此开始了臣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如果不是驸马,臣不过是一个写了些著作的文人。”

        茅元仪态度恭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杨承应的欣赏和感激。

        朱徽娴听了,是既高兴又头疼。

        高兴的是有人真心夸驸马,头疼的是这种人搞不好对驸马死心塌地而不忠于大明。

        “茅先生至今职分低微,从没想过向朝廷谋取一官半职?”朱徽娴又问。

        “再重要的职位,都不及军械局重要。建虏在北,时时窥伺金州镇。没有上好的兵器和火器,怎么能抵御建虏。”

        茅元仪慨然答道。


  (https://www.yourenxs.cc/chapter/1251/7347223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