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3节 生而知之
修行本质是在改变自己,只从字面理解也可以认为是“修正行为”的意思。蓸
但在世俗的眼中,或者将修行当作高大尚的操作,或许将修行看作是伪道学,这都是不正确的认知。
修正行为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举动。
习惯是一人习气的聚合,世俗就是众多习气的汇聚。末法时期,因为意尘积累太过厚重,导致世人无法透过厚重的意尘看清楚本来简练的规则,才引发更多错误的认知,再加上权术有意无意的诱导,终究将意尘变成了所有人的枷锁。
修行就是修正自身的行为,让其趋近正确。
修正行为就是改变习惯。
改正习惯应从深层来清洗习气。
世人很娴熟的从一个错误习惯掉入另外一个错误习惯中,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引。蓸
从哪里得到正确的指引?世俗多认为是从善知识中接受指引,可什么又是善知识?谁会认为自己传播的知识是恶知识呢?
就和恶人没有坚定不拔的意志,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恶人般,知识同样是类似的道理,所有知识都坚持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于是辩论四起。
事实上,佛主告诉你分辨善恶知识的根本原则——明心见性。
善知识是会让你明离三毒,恶知识会让你暗陷贪嗔痴。
再简单来说,善知识让你看透世界,恶知识让你痴迷不醒。
如果这么分别的话,你会发现这世上太多的事物都是想方设法的将你留住,痴迷于此。
既然痴迷,自然增痴。蓸
根据十二因缘解释,孩童出生的时候,虽然或多或少的无明,但在六入后,触、受、爱、取、有等操作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因此还能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事情。
但在被意尘快速侵染后,孩童对爱、取、有开始变得执着,自身意尘浓厚,就让孩童开始忘记清醒时的认知,进而遗忘曾经的事情。
今生记不得前次轮转,不是一样的道理?
忘却和孟婆汤无关,是和无明业迹有关。
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这句话或许并不完全正确,却多少看破了一些世俗的束裹。
沈约和赛月相识的时候,赛月不过是个孩童,但这个孩童却显然有了太多成年人没有的清醒,李雅薇却和赛月有了共鸣,传承了赛月的认知,那前提条件是——不但赛月保持清醒,而且李雅薇也是绝对的清醒。蓸
这很不容易。
世上最难的事情,本来就是清醒!
沈约所思所想再现人前,叶宣儿赞道,“李雅薇因为清醒能有收获,你沈约的却更清醒,才能将一切想的清楚明白。”
众人不由点头。
叶宣儿随即道,“因为李雅薇得到了赛月的记忆,再加上暗界的科技助力,居然重现了当初的情况。”
沈约略有惊奇道,“什么当初的情况?”他有预期,但很难想象暗界的科技会实现这个重演。
叶宣儿缓缓道,“这件事说起来太过惊世骇俗,我不知道你们能否接受。”蓸
夜星沉淡淡道,“更惊世骇俗的事情,我都见过。”他四世为人,自信已见过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叶宣儿立即道:“那你见过有人记得自己出生时的情形吗?”
夜星沉怔住。
张继先却是霍然睁眼,只说了四个字,“生而知之!”
沈约沉吟道:“你的意思是——经过暗界科技的帮手,李雅薇梦见了赛月出生时期的事情?”
这听起来简直难以想象。
世人都很难记得三岁前的事情,更不要说记得出生的事情,现代科学一定认为这是荒谬的。蓸
沈约却知道这绝非玄幻,而是真正存在的现实。
华夏古代神话演义中,有哪吒借莲花而生一事,世人都将其当作神话来看,而在修行密宗中,却知道灵明点可在不同的生命体中进行切换。传说中,莲花生大师本来就是不经人体,由莲花转生而来。
道家的夺舍亦是这种观点的明证。
真正清醒的意志会选择进入一维永恒,有修行者感觉对六道了解不够透彻的选择清醒重生法延续红尘修行的状态。
真正密宗的修行者早可借助这种修法来实现永生,但真正的修行者却不追求永生,而追寻永恒。
永生和永恒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永生还在执迷生死,永恒却是早无生死概念。蓸
不然《心经》何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言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得其圆满永恒中,十二因缘不复存在。
为何不存在?
没有因,如何有缘?
因缘为作,作为行迹,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五蕴皆空,行自然为空,行空作空因缘亦空。
天涯再将沈约所想显于人前,张继先见状缓缓点头,“贫道因缘未解,是以痴迷仍在,怪不得五岁方能清醒。”
沈约知道张继先在说什么,当初和张继先初见,张继先曾和沈约提及段往事——他因误伤人命,转生来化解因缘,五岁的时候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由于被因缘化作的无明所困,虽知自己有任务来此一趟,却一直苦苦思索是何任务,直到一日闻鸡鸣这才幡然醒悟记得前尘往事,因此做诗一首——灵鹦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蓸
人老了会有经验,却不是越老越清醒的,反倒是越老糊涂的可能越大。真正有希望的是年轻人,甚至是孩童,可惜这些人的清醒很快被世俗污浊打压。张继先五岁就醒,这是难得的修为。
可张继先还知道自己修为有差,如莲花生大师般,因已去除无明,是以可以不经无明之体转生世间,那才是真正的顶峰。
当然其次就是虽经无明体,可在出生的过程中,仍不被无明所染,是以记得自己的一切经历。
张继先管这种人叫做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并非玄幻,事实上,孔子就曾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https://www.yourenxs.cc/chapter/2060238/74940424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