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晋末长剑最新文章 > 第一百十三章 批发官位

第一百十三章 批发官位


天还没亮,军营中就骚动了起来。

苦逼的辅兵们将做好的早饭搬了出来,军士们席地而坐,一边感受早晨湿冷的空气。

最近天色不太好,阴风怒号了好几天。

都快腊月了,江陵居然还没下雪,让人有些意外。

营外又响起了鼓声,一阵接一阵,越来越激昂。

士兵们熟视无睹,只管吃饭。

今天居然做的是麦饭,众人叫苦连天,差点就要破口大骂了。

但没办法,北边运来了那么多小麦,总要慢慢消耗掉的。

江陵这里就没找到几块石磨,不像已经推广了二十年粟麦轮作的北方,打制石磨成了一门固定长期买卖。

所以,凑合着吃吧。

几天粟米饭,外加一天麦饭,填饱肚子就行。

远处的杀声陡然激烈了起来,顺着晨风传遍整个原野。

“轰隆”一声,泥水四溅。

庞大的连营之中,某处辕门外突然放下了吊桥,数十骑策马而出。

成列的军士跟在后面。

他们全副武装,器械五花八门,每人身边还跟着一名无甲部曲,背着换用兵器。

队列一眼望不到头,后队才刚刚通过吊桥,前队已进入了围困纪南城的长壕。

营地内全是泥浆,踩起来吧嗒吧嗒作响,时不时有人摔倒在地,又很快被人扶起。

清脆的器械碰撞之声随处可闻,一开始只是某一段长壕渐渐充塞了整个城东。

东天升起了清晨第一缕阳光。

金色光辉之下,营地内、土墙后满是攒动的人头,密密麻麻,快速移动着。

原本驻防在壕墙附近的军士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们浑身都是半干半硬的泥巴,脏兮兮的,活似乞丐一般。好在终于等到换防了,马上可以回营休整几天。

整个交接换防过程是顺利的、快速的。

守军在氏族头人的带领下,依次列队离开。和梁军并肩作战这么久,他们的军事水平提高很快,毕竟人是会看、会听、会问的,哪怕只是机械地学习,也总有进步。

临走之时,他们带走了所有随身物品。

有些人走路一瘸一拐,再听他皮靴里吱咕吱咕的声音,不用想,脚丫子都烂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还有人身上有伤,草草包裹着,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用看,绝对流脓了。

还有人无伤无病,但脸色苍白,反应迟钝,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更多的人则是麻木。

行军、厮杀、围城,一路走过来,各种事干了一个遍,仿佛世间没什么能令他们提起兴致了。现在在做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苦差事,只想早点打完,早点回家,除非——

都督大将们许诺他们可以奸淫掳掠,那么还有点盼头,士气立马就能上升一大截,这比发钱还有效。

同样是钱,一种是通过杀人、强奸、抢劫得来的,一种是上头发下来的,后者显然不够刺激,前者更能痛快发泄人性中的恶,对士兵们更有吸引力。

钱固然是奖赏,但肆意发泄其实也是奖赏。

太阳逐渐升高,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左金吾卫将军常粲在亲兵的护卫下,四处巡视着。

脚底偶尔踩到一具尸体,混合在泥水中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立刻遣人清理。

时不时还能见到一滩粪便,臭气熏天。

军中排泄,必须到指定地点,排完还要掩埋覆盖。出现在这里只有一种可能:有人拉肚子,等不及了——最近这些事可不少。

一个精悍强壮、弓马娴熟的好汉,多次上吐下泻之后完全就是另一个人了,便是一妇人都能轻易杀死他。

巡视完一圈后,常粲抬头看了看天,总算乌云尽散,出太阳了。

说实话,他宁愿下鹅毛大雪,都不愿看到下冻雨或雨夹雪。

北城的鼓声渐渐停止了,很快传来了连续不断的钲声,那是撤兵的信号。

西北风吹起,似乎飘来了一阵阵枯焦味,却不知烧的是人、城门还是攻城器械了。

巡视最后,常粲登上一段壕墙,目视前方。

纪南城头的晋军军旗有气无力地挂着,一如他们的心气。

这座城守不了多久的,无非就是付出多大代价罢了。

常粲的心已经很硬了。

他扭头看向城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晚那帮来自洛南的府兵、部曲子弟将发起一次夜袭。

战术确实是以围困为主,但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必要的攻势还是会展开的,不然人家猴年马月才会投降?

常粲回营之时,纪南城外又来了一支新部队……

******

一艘小船在狭窄的河道之中穿行着。

头顶传来隆隆的响声,黄和抬头一看,那是正奋力转运粮草的牛车在通过桥梁。

今天天气还不错比较暖和。

金色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有点波光粼粼的感觉。

小河两岸,帐篷、木屋一座连着一座,住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军士。

黄和下意识避开了他们的目光。不过,在看到自己身上崭新的官服以及怀里硬邦邦的官印后,他又挺直了腰杆。

怕甚?我现在可是大梁的官。

船只七拐八绕,很快远离了纪南,抵达江陵附近一处湖中沙洲处。

黄和很快跳上了岸,一逗留就是半天。

午后,他又乘着小船离开,前往了另一处隐秘的地点。

而每个被他光顾过的地方,在接下来几天内都陆陆续续出现了动静。

一个、两个豪帅来到了纪南城下,各带数百、上千人不等。

先期抵达的人已经领了官服、印信。

一时半会肯定无法考察他们各自的本事了,只能简单粗暴地划分。

经常往来于长江各处的——

带三千人以上来投,立授正七品水师部曲督;

带三千人以下、一千人以上来投,立授正八品水师部曲将;

带一千人以下、五百人以上来投,授正九品水师幢主;

所带兵马在五百人以内者,若确有勇力、精熟水性且有人担保,可授从九品督伯。

这些人以往如何能得到官身?

不打仗时想不起你,打仗时要你带“义兵”上阵,只有极少数惊才绝艳之辈才能当官,但这如何能与大梁朝批量授官相比?压根不是一回事。

于是乎,此令一下,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哄传远近。

及至腊月上旬,陆陆续续汇集至此的各路曾经在水上讨生活的人已经超过四千。

西路军都督蒋恪几次巡营,大为头痛。

他隐隐有个感觉:这四千人里,很可能九成以上都不是良民!

或许平日里种地捕鱼,或者跟船跑买卖,有正经营生,但只要有机会,他们绝对不介意干上一票。

说白了,这就是亦农亦贼之人,甚至还有纯纯的江贼水匪混杂其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们如果是江东豪族家的僮仆部曲或正经水师官兵,至于来投你吗?正因为他们出身低、地位低,渴望改变命运,博取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才有可能投效过来啊。

于是蒋恪也把心态放平了,上疏请派水师将领的同时,对这些人进行了粗粗的整训,并派发了器械。

水上作战,铁甲极少有人穿,因为一旦落水游不动、浮不起来,就是个死字,顶多穿身皮甲,在近战时有点防护能力而已。

甚至于,大部分人压根不着甲,因为皮甲也很不方便,夏秋时节还很热。

蒋恪不管他们怎么想的反正给这四千人发放了三百张弓、五百套皮甲、一千面盾、一千把环首刀、两千根长枪,外加其他乱七八糟的器械——如果不足,那就用他们自带的补充。

整训的同时,还将新官上任的部曲督、部曲将、幢主、督伯们派到纪南城外,展开劝降攻势,比如今天就是了——

银枪左营、左金吾卫府兵、河陇杂胡从南、东、北三面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虽未将城池攻破,但极大杀伤了人员。

战斗结束后,以黄和为首的一干人立刻上前劝降。

“郡兵儿郎们,为何还为吴人卖命?吴兵家人多在武昌,你等家人就在城外。”

“早日降顺,早日与家人团聚。”

“大梁天子仁德,尔等出降后可解甲归田,一切不问。”

“若有壮士能执吴兵首级出降,赏绢二匹。”

“执什长首级来降,赏绢五匹。”

“执队主首级来降,赏绢十匹。”

“执督伯、幢主首级来降,赏绢三十匹。”

“执营部曲将、督首级来降,赏绢五十匹,立授九品职官。”

“若能擒杀伪太守陶臻,可入觐天子,富贵不可言也。”

黄和嗓门大每喊一句,身旁数十大嗓门就齐声重复,确保守军听得清清楚楚。

许是气急败坏了,城头突然射来一拨弩矢,其中一根擦着黄和头顶飞过,将他身后不远处的两个人串在一起,钉死在了地上。

尔母婢!黄和转身就跑,溜得飞快。

不过他们并没有停止,而是换了一个地方,从城东变成了城北,继续充当人肉大喇叭劝降。

一连几天,并无一人出城投降。但他们没有气馁,因为很可能守军不是不想降,而是被看得太紧了,没找到机会。

腊月十一日晚,河陇杂胡又从城南、城北同时发起了一次进攻。

城南佯攻、城北主攻,而黄和等人在城东劝降。

效果终于出现了:有两名江陵本地兵缒城而下,仓皇奔逃至梁军营地。

(本章完)


  (https://www.yourenxs.cc/chapter/4203736/83079231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xs.cc